生意社9月21日訊 十一五”期間,我國城鎮污水處理處于快速發展時期,污水處理量實現了大幅度增加。2008年與2000年相比,我國污水處理量增加了140%,由此,我國也成為世界上惟一實現10年內污水處理量翻番的國家。同時,我國污水處理廠建設也正突飛猛進。截至“十一五”末,國內建成污水處理廠2832座,合計污水處理能力1.25億立方米/日,60%的縣建成了污水處理廠,16個省市實現了所有縣建有污水處理廠,國內城市污水處理率達77.4%,污水處理廠平均負荷率達78.95%。此外,在管網建設、污水處理廠處理量、設施利用效率、污染物削減等方面也均取得了較大進展。 隨著污水處理設施在大型城市中的逐漸普及和建設的進一步深入,未來新增的污水處理廠將越來越多地分布于中小城市,如何在招商條件相對較差的中小城市成功地實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市場化,成為擺在這些地方政府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筆者將結合近年來參與多個污水處理廠市場化項目的經驗提出一些建議。
城鎮污水處理將保持高速發展態勢
據了解,《國內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2011~2015年)》和《國內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2011~2015年)》已經納入《“十二五”期間報國務院審批的專項規劃整體預案》中,將于年內正式報批。據上述兩項規劃測算,“十二五”期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個人投資在內,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總投資將達到4500億元。相關部委環境規劃院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預測顯示,未來5年,我國城鎮生活污水、工業污水的治理投資將大幅增加,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污水治理累計投入將達到1.06萬億元。
中小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將加快發展
“十二五”期間,我國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重點仍然在城市地區,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總量將占國內建設總量的3/4;城市新增設施處理能力將占國內新增設施的65%。巨大的產能缺口促使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據相關人士介紹,“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啟動縣建污水處理廠工程,力求加大污水處理廠覆蓋面。從地區來看,中西部的縣城新增設施處理能力占省新增設施總處理能力的比例要高于東部的縣城新增設施處理能力占比。就某些省份來看,縣級市“十二五”期間新增污水處理設施處理能力占全省新增設施總處理能力的比重較大。
在“十二五”時期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資金中,預計縣級市與縣城的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及改建污水處理廠投資將超過千億元。
中小城市污水處理市場化之路與中心城市相比,中小城市尤其是一些縣級市的財政能力相對較弱,如果單純依靠傳統的政府財政投資,很難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財政投資壓力也較大。所以,采用市場化的方式引進社會資本是中小城市解決污水處理產業發展投融資問題的必然選擇,這就要求相關運作主體注意如下兩個問題:
首先,遵循規范運作。成功的市場化項目離不開規范的運作程序,目前許多中小城市不重視規范運作的重要性。許多由當地的小企業實施的污水處理項目存在諸多問題,如資金實力弱造成項目建設拖延,技術力量差造成處理水質不達標、無法保證長期的穩定運營,協議內容不完善造成政府無法有效監管等。如果當地政府能充分重視規范運作,在項目實施時采用規范的運作程序,選擇業內信譽好的企業,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這對中小城市污水處理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次,重視規模效應。對于中小城市而言,“十二五”時期新增設施的處理以中小規模為主,大多集中在10萬立方米/日以下,其中處理規模0.5~2萬立方米/日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需求*高,約占總量的1/3,不易形成規模效益。如何整合各地區的污水設施建設,提高建設項目的融資能力成為下一階段政策研究的重點。根據以往的項目經驗,筆者建議可以考慮一方面積極引導政策性資金擴大對中小規模項目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通過地區間的合作,在區域層面整合污水資源,擴大單個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規模,提高其建設和融資的效率。此外,在具體運作中也可以考慮采用將若干項目“打包”的方式,以進一步提高對社會資金的吸引力。
當然,要成功地運作一個市場化的項目,還要解決好組織決策、項目條件、風險分配、監督管理等諸多的問題。如果中小城市的污水處理設施整合后能在規模上對投資人產生吸引力,政府在招商組織上能以規范的運作給予投資人足夠的信心,則必將為其招商引資之路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